" 北方变得像南方 ",正成为许多人对这个夏天最直观的感受。
2025 年的夏天似乎将这种感受推向了极致。在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于 6 月下旬连续三天出现 35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追平此地有记录以来,仅在 1970 年出现过的三连高温记录。
陕西省持续高温,7 月 11 日至 15 日,关中陕南共 8 个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此次高温过程已持续 5 天,全省极端日最高气温为 42.8 ℃。依据省气象台预报,此次高温过程还将持续,预估综合强度为强等级。
而在北京,天气不仅炎热,人们更是经受着异常的潮湿。数据显示,7 月 3 日夜间至 4 日白天,华北地区的相对湿度普遍达到 85% 以上,北京的相对湿度甚至在 3 日短暂达到了 100%。
这种既热且潮的 " 桑拿模式 " 是今年的偶然,还是未来北方夏季的常态?这背后,是怎样的气候机制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熟悉的夏天?
" 今年北京的情况确实有些特殊,属于异常情况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向《知识分子》介绍,由于今年副热带高压影响北方地区的时间偏早了大约十几天。
副热带高压提前北跳,也使南方的暖湿气流更早推进至北方。例如,江淮地区今年的梅雨期开始得更早,出梅也更早,暖湿气流也因此提前北上,导致原本出现在 " 七下八上 " 时段的华北闷热天气明显提前。
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还提到,除了季风降水,台风也是影响北方降水的一个重要系统。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台风活动的路径相对更偏北、偏西。相比于以往在海洋上就转向东北,今年的台风有更多向北或向西深入内陆的趋势。这种路径的改变,意味着台风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贡献比往年更大。
一、北方整体是否在变暖变湿?
像今年这样闷热的夏天,今后会成为常态吗?
张强认为,需要将暖和湿分开来看。暖是趋势性的,它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是一致的。但对于湿,目前来看应该是区域性、阶段性的,很难说是一种长期趋势。
北方的降水在近一二十年的确有所增加,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东亚夏季风加强,为北方输送了更多水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范围偏北,携带水汽的西南气流加剧了北方的降雨;西风带经向环流有所加强,使得北方的冷空气更易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有效降水;气候变暖影响下,温度升高会加剧地表蒸发,从而增强局地的水循环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马柱国向《知识分子》解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相对于南方大气是比较干燥的,东部地区(主要是西北东部、中原、华北等)由于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所以北方东部的湿热天气往往出现在夏季。
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来看,2000 年以后,我国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的降水进入了一个多雨时段,并且数据分析表明,降水的极端性也正在增加,无论是频率和强度,都有增加和增强的趋势。加之气温的持续上升趋势,这将引起未来更多的湿热天气。可以说,2000 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同时伴随着极端降水的增多,配合副高系统的异常,是近年来北方(主要是西北东部、中原、华北等)湿热天气增多的原因。
这是否能说明,北方整体的气候湿润化已经成为趋势?从全年的情况看,未必如此。
马柱国指出,若仅从年降水总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来看,似乎可以判断为整体气候趋于湿润,但实际上,由于年内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季节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反而呈上升趋势,这与整体湿润化的判断相矛盾。" 要精准地评判气候总体趋势,一定得强调针对的时间尺。"
《知识分子》在过去的报道中提到过,在中国北方,西北暖湿化的趋势已经得到气候数据的支持。新疆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1961-2019 年,新疆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 10 年升高 0.30 ℃。就降水来说,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夏季最为显著,中心值每 10 年增加 2.5~3.5%。进入 21 世纪以来,变化平稳、增加趋势不如前期显著。
不过,尽管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地区近几十年降水有增多的趋势,但由于该地区气候态降水量本身很低,年均只有 50-70 毫米,新疆干旱气候的格局依然不会改变。
至于华北地区。许小峰表示,华北并不像西北地区那样出现了明显的暖湿化趋势。主汛期 " 七下八上 " 期间的确容易出现持续闷热天气,给人一种气候正在向暖湿化发展的印象,但从全年的情况看就未必是这样,比如刚过去的冬季,华北地区的降水就异常偏少。
许小峰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集中体现在气候变率的增强,也就是波动性、极端性在增加,这是更值得关注的。北方近期闷热的天气,也是极端天气的一种表现。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整体上在增加。随着温度升高,大气能容纳的水汽也增多,而大气中的水汽本身就会加剧湿热的感受。因此,一到汛期,当水汽含量增加时,大家就会感觉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像南方,闷热感会非常明显。
近年来,北方带来湿热体感的极端天气确实有所增强。一项研究发现,过去二十年里,复合型温湿热浪(Compou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xtremes,简称 CTHE)在中国多地显著增加。研究将 CTHE 定义为连续三天湿球温度超过 28 ℃的极端事件。如果连续三天湿球温度超过 30 ℃,则被定义为危险型复合温湿热浪(H-CTHE),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严重威胁。
研究显示,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热浪的频率并未明显增加,但每一次复合型温湿热浪的持续时间却在拉长,同时,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严重威胁的危险型复合温湿热浪天数,也相较于 1961~1990 年的基准期出现了显著上升。
变化的背后,是更大尺度的气候机制在起作用。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与西移,是驱动湿热增强的关键气候因子之一。它改变了北方的降水格局与水汽输送路径,令原本干燥的夏季出现更多高湿度叠加高温的极端天气。
二、体感跟天气预报度数,为啥不一样?
酷暑的煎熬,不仅关乎温度计上的数字,更源于身体的真实感受。
高温叠加高湿,会显著削弱人体通过蒸发散热的能力。当我们的身体因为环境过于湿热,导致汗水无法有效蒸发,进而难以给自身降温时,身体内部的体温调节系统就会不堪重负,这就是所谓的热应激。
为了预警这种风险,科学家们使用一个名为湿球温度的环境指标。它并非热应激本身,而是衡量外部天气状况危险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数,结合了温度和湿度,告诉我们当前环境对人体散热的阻碍有多大。
一项针对华北地区的最新研究显示,未来这里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湿热考验。当下,最容易引发严重热应激的闷热天气主要集中在每年七八月份。但气候模型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维持在中等水平,这段危险期将延长到九月中旬。而在高排放情景下,酷热将从六月初就提前来袭,持续整整四个月,直到九月底才肯退场。
这类湿热天气带来的影响,其实很多人已经在日常中切身感受到。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明明天气预报上显示的温度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为什么走出家门却感觉热得喘不过气?这背后,其实涉及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预报中的气温,和我们真实的体感,并不是一回事。
许小峰指出,我们播报的气温,是在标准气象站的百叶箱里测得的。这个百叶箱离地面 1.5 米,要求通风良好、周围环境开阔,并且避免了太阳直射。设立这些严格的标准,是为了保证全球所有气象站的数据都具有统一的可比性。
然而,这个标准温度,与我们在城市里的实际感受完全是两码事。走在狭窄的胡同里,或者站在太阳直射的柏油马路上,感受到的温度和标准气温差个五六度,甚至更多,是完全正常的。
张强解释,体感温度与气温有明显不同,它是皮肤表面能量平衡后的结果,它主要与皮肤表面的热量转换和扩散过程即水分相变过程,以及大气湿度与风速有关系。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高。风速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另外人体会通过排汗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体感温度也会有差异。
面对这种信息差,两位专家都呼吁改进气象服务。许小峰认为,体感温度和气温的差别从原理上并不难理解,只是没有说清楚,引起了很多误会;至少应该把体感温度报告给大家,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让大家增进对气象的了解。
张强认为,有必要把这些专业术语,转化成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比如,可以发展一个综合性的温度舒适度指数,把影响体感温度的各种因素,比如大气湿度和风速,都综合考虑进去。
参考文献:
1. 极目 . 新闻 . ( 2025, June 27 ) . 我国东北 6 月持续高温,漠河连续两天超 35 ℃,专家称月底有望降温 . 腾讯新闻 .
2. 澎湃 . 新闻 . ( 2025, July 16 ) . 最高气温 42.8 ℃!陕西多个气象站高温突破历史极值 . 新浪财经 .
3. 杨阳紫研 , & 邢建民 . ( 2025, July 4 ) . 专家解读丨 " 桑拿天 " 还是 " 回南天 "?北方湿热天气还会持续多久?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 .
4. 冯灏 . ( 2021, August 13 ) . 气候变暖,西北荒漠会因此变成绿洲吗?知识分子 .
5.Gao, M., Sun, X., Su, B., Tang, L., Cheng, X., & Jiang, T. ( 2025 ) . Prolonged seasons of compound heat – humidity extremes amplify vulnerable population exposure in eastern China.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100663, Article 100663.
6.Bu, L.-L., Zhang, K.-W., Zuo, Z.-Y., & Chen, D. ( 2025 ) . Projection for the occurrence dates of heat stress in North China.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6 ( 1 ) , 82 – 9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作者:张天祁,责编:李珊珊,原文标题:《北方 " 桑拿模式 " 常态化?破纪录高温高湿背后,谁改变了我们的夏天?》,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