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门郑氏》

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8
“你看你多像她。你终究是你母亲的孩子,不管你愿不愿意。”
《林门郑氏》是马华文学作家林雪虹的非虚构作品。在这部写作时间长达六年的作品中,林雪虹以女儿的视角回溯母亲郑锦隐忍而顽强的一生,捕捉华人母女间的情感纠葛。
郑锦的故事始于马来西亚一个重男轻女的华人家庭。作为长女,她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却在新加坡的裁缝铺里学会了用针线改写命运。她梦想开办女子服装学校;她忍受嗜赌丈夫的背叛,用一台缝纫机养活五个孩子。她的一生被简化为四个字——"林门郑氏"。在葬礼的讣告上,在家族的谱系里,在世俗的叙事中,她只是一个依附于夫姓的符号。林雪虹用文字为母亲郑锦重建了一座纪念碑。
林雪虹曾奋力挣脱母亲命运的漩涡:她逃离马来西亚小镇,远赴天津、北京求学,不停写作、打工。然而,母亲离世后,她宿命般地发现母女二人的相似之处:直到整理遗物时,她在母亲记账本上看到熟悉的数字焦虑;直到某天发现自己也下意识记录着彩票号码;直到在镜中看见与母亲如出一辙的紧绷嘴角。“我深刻意识到原来自己无法完全摆脱母亲,即使我已离开乌拉港那么久,那么远”。
《飓风时节》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7-30
巫婆死了。一群在水渠附近玩耍的孩子发现了她的尸体。拉马托萨村开始流传起各种关于谋杀的猜测,谣言在贫困、迷信、暴力频发的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们说,事实上她没死,因为巫婆不会轻易死去,她把自己变作另一种形态:一只蜥蜴或一只兔子,逃到了山野最深处。
“ 就在这时,领头的指了指水渠边缘,五个人立刻伏在干草地上,挤在一起,在成群的绿头蝇环绕之处,认出了——终于认出了——水面上黄色泡沫中漂浮的东西:在蒲草和被风从公路上吹卷下来的塑料袋间,一张腐烂的死人脸,一副在无数黑蛇中翻腾的紫褐色面具,正冲着他们微笑。 ”
小说采用多重叙事结构,从不同人物视角出发,逐步拼贴出事件的全貌。《飓风时节》由此展开,一部围绕谋杀展开的小说,也是一幅墨西哥底层现实的群像。小说不以解决“谁是凶手”为目标,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产生的土壤——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自由的。
作者费尔南达梅尔乔是墨西哥当代重要的青年作家之一。《飓风时节》曾入围国际布克奖、都柏林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瓜生同蒂》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7
洪武五年,一位来自句容县的瓜农张观带着一对并蒂瓜入京,越级进献给明太祖朱元璋。看似一桩奇闻异事,却引发了朝廷高层的反复解读与政治后果。皇帝为何未作褒奖?群臣为何众说纷纭?而数年后,瓜农张观横遭祸事,更令这场看似偶然的“祥瑞”事件浮现出复杂的权力结构。
本书以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为切入点,追溯“嘉瓜”事件在官府、地方士绅、皇权中心之间的传播路径。作者爬梳明初文献,包括《明太祖实录》在内的官方记录,复原当时围绕“嘉瓜”所形成的多层级交流网络:地方官如何处理、士绅如何响应、朝臣如何借题发挥,最终影响皇帝的判断与回应。
作为“祥瑞政治”的一个罕见微观案例,该书以其为窗口,剖析明初权力秩序的生成机制。通过并蒂瓜事件,我们得以一窥帝王如何借祥瑞制造合法性神话、朝臣如何借象征物表忠或暗斗,而地方社会又如何在这一文化机制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本书作者施珊珊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教授,曾任美国明史学会会长,是明代政治史、思想史研究领域学者,着重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7
在清代漫长的两个多世纪里,一枚铜钱和一两白银之间的兑换比价,牵动着国家财政、商品价格与寻常百姓家的日用账簿。历史学者胡岳峰在新作《银钱之间》中,凭借对1644至1911年间全国十八行省及京师的银钱比价数据的系统重建,揭开了这一货币体系背后的运行机制。
胡岳峰以多年爬梳档案、账簿、报刊等一手史料为基础,建立起清代银钱比价的数据库,突破了传统研究中将银钱比价视为单一市场均衡的简化视角,提出"双轨—多轨"价格体系:官方制定的"例价"与市场实际价格形成"双轨",而各体系内部又因用途、地域差异分化出"多轨"。这一框架解释了清代货币比价波动的复杂性,特别是白银作为全球货币与铜钱作为本土货币的双重属性如何塑造了清代的货币流通格局。
银钱比价并非抽象的数字游戏,而是嵌入国家制度与民间生活的缝隙:它如何左右赋税征收?又如何影响集市上的柴米油盐?当国家试图用“例价”维持秩序,民间则以灵活手段进行调整和规避,呈现出制度张力下国家与社会的博弈过程。
胡岳峰(1990—2024),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年历史学者,主要从事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成瘾时代:坏习惯如何变成大生意》

万镜MirrorForest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5-7
在咖啡、短视频、药物、手游和网络消费构成的日常之中,“上瘾”已不再是边缘现象,而是一种被日常化的生存状态。本书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何沉溺?是谁在设计我们沉溺?
作者美国历史学家戴维T.考特莱特曾以《上瘾五百年》聚焦瘾品流通的历史机制,而《成瘾时代》进一步将视角拉远,关注成瘾现象如何演变为一种制度性逻辑。考特莱特追溯了人类与快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酒精与烟草的文化嵌入,到鸦片、安非他命和镇痛药在医学话语下的推广;从赌博与色情的商业化运营,到社交媒体与算法机制的行为操控。
本书探讨成瘾的全球扩张轨迹,并聚焦“边缘资本主义”。用以指称一类以操控注意力、放大愉悦感、延迟后果为核心策略的盈利体系。它不一定构成主流经济结构,却渗透在快餐、网游、制药、博彩、流媒体等多个领域。无论论是历史中的鸦片贸易,还是当下的屏幕时间,成瘾都不再只是个体对刺激的反应,而是产业有意识诱导的结果。 与其说人类正在“对抗”成瘾,不如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系统性生产成瘾的时代。对“成瘾”这一概念的认识,在本书中也经历了从“个人道德缺陷”到“脑部疾病”再到“制度性操控”的理论转向。
《守在终点的人》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5-7
人并非一出生,就知道什么是死。
英国记者海莉坎贝尔身边第一个死去的,是为救溺水小狗而亡的朋友。在朋友的葬礼上,她盯着密闭的棺材,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她无法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不在了,为此困惑沮丧。死亡只能被避讳和掩饰吗?普通人生命的终点究竟是什么样子?作为记者,她决定从围绕死亡谋生的人们那里寻找答案。
每小时,全球有6324人逝去,但大多数人从未见过一具尸体——直到面对亲人的离去。《守在终点的人》记录了殡葬行业的隐秘角落,12种与死亡朝夕相处的职业:殡仪员、解剖技师、犯罪现场清洁工、死婴助产士……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工作?又如何在与死亡的长期共处中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这些从业者并非麻木的“工具人”,相反,他们以近乎仪式感的严谨对待每一具遗体。
《设计,为了更好的世界》

中信出版集团 2025-7-10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设计的世界里。我们的家、衣服、工具、书籍等人造物品比比皆是。国家观念和政府的组织形式也是人为的,是人们设计出来的。即使那些我们以为天然的、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东西,比如地球、环境、动物和植物,也已经为人类的创造和活动所塑造和影响。
设计影响的不仅是物体,人们还发明—设计—了组织结构和自我管理的方式、狩猎和耕种的方式以及预备和烹饪食物的方法。还有什么呢?一说出它的名字,你就会意识到它是人为的、设计的:金钱、法律、律师、服装、国家的概念、人们起名的方式等, 无不如此。这些设计在塑造和约束这些事物的同时,也反过来改变了我们自身,所以我们也不再是天然的自己。“
在《设计为更好的世界》中,设计思想家唐纳德A. 诺曼发出警示:“世界在崩塌的边缘。”从气候危机到社会分裂,人类正身处多重困境,而其根源,往往源自一个被忽略的前提——我们如何设计这个世界。
诺曼在本书中将视角从“人与物”的互动进一步拓展至“人类与地球”的共生系统。他强调,设计从来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塑造行为的力量。我们设计工具、系统与空间的方式,也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与生活。因此,唯有重构设计逻辑,才能改变人类行为,从根本上回应生态、能源与社会正义等全球性难题。
本书提出,将设计从“器物层面”提升至“社会系统”维度,是通往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从实验室到苹果高层,诺曼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设计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思想地图。
《该熄灯了》

乐府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7
《该熄灯了》是英国漫画家雷蒙德布里格斯生前最后出版的作品,也是他创作周期最长的一本书,历时十五年完成。全书采用绘画与诗歌结合的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呈现作者步入老年后的生活状态、心理变化与死亡思考,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布里格斯以自我为叙述中心,却又始终保持一种旁观的距离。他画出自己衰老的身体、混乱的房间,也画出一些离开的人,以及他们留下的痕迹。书中出现的场景多为琐碎日常:听广播、做早餐、去超市、怀念亡妻、担忧身体。绘画与文字并置,交错叙事,不以连贯为目标,而是更接近真实的心理流动。
全书没有明确的情节推进,而是通过片段式书写描写老年状态。它并不回避关于“终点”的思考,也没有夸大老年生活的痛苦与尊严,而是在温和的节奏中展开了对“时间如何作用于一个人”的具体描述。书名“该熄灯了”(Time for Lights Out)来自作者对“临终”的一种比喻。它并不宣告终结。图像、文本、回忆与空白交叠,共同形成了这本安静又复杂的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