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一个中午,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家餐馆里,47岁的副厨师兰佐(Luigi Randazzo)在各个炉头间奔忙。厨房里,烤箱和炸锅一同运转,水壶旁的温度计显示出60℃的高温。尽管空调开着,但几乎不起作用。兰佐的厨师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午餐服务才刚开始,他的双腿就已经累得发抖。
“我就像在火山里工作。一个小时感觉就像整个夏天一样漫长。”他对《卫报》说。
兰佐的经历只是这个夏天无数普通欧洲人在高温下的故事之一。2021年8月11日,西西里岛曾创下欧洲大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48.8℃。而今年,早在6月28日,西班牙就出现了46.6℃的高温。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5月16日至7月13日期间,该国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人数达1180人,较去年同期的114人激增935%。
过去两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已经打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升温控制目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这意味着北半球夏季将更频繁出现40℃以上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也将延长50%。过去几年,欧洲、中国、美国等主要地区的气温趋势正在印证这一预测。
眼下,今年第三波热浪正在席卷从英国到希腊的欧洲大片地区。这一波波高温不仅逼近历史纪录,还引发了大规模野火、公共设施瘫痪和健康危机。在一档欧洲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不禁发问:欧洲距离50℃的夏天还有多远?
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疾呼,如果没有全球变暖,一些极端热浪本不可能发生。“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和热浪频发,这一物理过程是众所周知、简单明了的。”世界天气归因项目(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负责人、气候科学家弗雷迪奥托(Fredi Otto)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她强调:“如今出现的每一次热浪都比没有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时更加炽热。”
热浪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在欧洲造成超过6万人死亡,频繁发生的野火、干旱也对生态系统带来深远影响。
如何适应极端高温下的生活?今年的欧洲早期高温再次引发了关于是否要大规模部署空调的争论。有专家认为空调只是“饮鸩止渴”式的短期对策。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燃烧,是导致热浪更频繁、更持久、更极端的根本原因。然而也有专家指出,完全抵制空调已不现实,如何在保障人们生存权与坚持气候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欧洲各国亟须解决的难题。
更早、更长、更热的热浪
今年,欧洲的极端高温比往年来得更早。
早在4月,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从5月下旬开始,热浪陆续席卷欧洲。6月,两次极端高温接连侵袭:6月17日至22日,以及6月30日至7月2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气温一度超过46℃,刷新国家历史纪录,至少有10个国家打破了地区高温纪录。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确认,西欧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持续的高温也在改变欧洲城市的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希腊的沙滩上,人们在烈日下晒太阳,而他们身后的森林已燃起熊熊大火。在意大利,飙升至40℃的高温使得人们改变工作时间,住院人数比平时增加了五分之一。法国多地学校因酷暑停课,甚至有核电站因为河水温度过高无法降温而被迫关闭。英国气象局更是直接警告,极端天气已经成为该国“新常态”。
住在米兰的意大利人西蒙告诉澎湃新闻,“由于高温,当地政府已经禁止如建筑、农业以及食品配送的工作人员在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工作。”
“意大利是一个风很大的国家,湿度也不太高。但最近两三年,空调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为了照顾老年人的健康。”西蒙说。
科学家指出,除了热得更早,欧洲极端高温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
一项由非政府组织“全民气候复原力”领导的最新研究发现,欧洲一些城市如今每年要面临长达五个月的高温期。研究分析了2019至2023年全球85个城市的数据,重点关注气温首次达到32℃(被视为极端高温阈值)以及最后一次达到该温度的日期。结果显示,这些城市的高温季节平均持续214天,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夏季时段。
与此同时,空气湿度显著升高,进一步加剧了中暑和热射病等健康风险。研究机构负责人凯西鲍曼麦克劳德表示,高温季节的延长意味着疾病风险上升,对老年人和脆弱群体尤其危险,也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我们不能再把酷暑当作夏季的正常现象,我们曾经熟悉的‘夏天’已经过去了。”他说。
在未来几年,游客可能会在欧洲看到更多极端气候事件。热浪、洪水、山火和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地的阳光海滩和户外景点将遭受严重破坏。异常天气不仅带来直接的生命风险,还可能打乱旅游旺季与淡季,重塑欧洲的经济与社会格局。
“气候变化正在杀人”
在过去几年中,欧洲乃至全球多个地区频繁遭遇创纪录的热浪。科学家警告,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倘若没有全球变暖,一些近年来发生的极端热浪事件本不会出现。
在所有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中,欧洲的变暖尤为显著。这是由于,欧洲北部和极地邻近地区升温尤为明显。北极变暖速度远超全球平均,冰雪反射减弱,吸收更多太阳能,进一步推高气温。这种“北极放大效应”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整个欧洲。此外,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温上升也改变气压和湿度,增加极端高温。气候变化还削弱喷射气流,让高压滞留更久,导致“热穹顶”持续数日或数周带来持续的热浪。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7月9日公布的一项最新分析显示,通过对12个主要欧洲城市(伦敦、巴黎、米兰等)在2025年6月末至7月初遭遇的早夏极端热浪分析,气候变化使此次热浪相关死亡人数增加约两倍,导致了2305例超额死亡,其中65%(1504 例)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相比之下,2024年瓦伦西亚洪水造成224人死亡,2021年西北欧洪水造成243人死亡,这表明极端高温正在成为欧洲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
“在近几年的夏季,全球人群都在共同面临高温带来的巨大健康威胁,热浪已从罕见事件逐渐变得常见,我们在呼吁人群加强适应措施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人类若不加快减排,人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将进一步恶化,此类事件将更频繁剧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弛告诉澎湃新闻。
更令人警惕的是,原本彼此独立发生的高温事件,如今因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频繁地同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这种同步爆发的现象尤其明显,加剧了大范围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压力。
根据世界天气归因组织、气候中心和红十字气候中心的联合研究,在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期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数”是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约40亿人,即全球一半人口,在这段时间内平均经历了30天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气候变化正在杀人。”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的康斯坦丁诺迪斯博士直言,“即使全球升温只有1.3℃,也已带来巨大冲击。如果升温达到更高,其后果将更加灾难性。”
空调是解决方案吗?
当城市被高温热浪笼罩时,没有什么比回到家、打开空调享受凉爽更令人放松的了。然而,空调究竟是解救酷暑的良方,还是加剧气候危机的元凶?
在今年的热浪席卷欧洲之际,围绕是否应当大力推广空调,法国掀起了一场全民辩论。法国极右翼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呼吁在全国范围推广空调,优先覆盖学校、医院和养老院。她批评政府让普通民众“在高温中煎熬”,认为空调能“拯救生命”,并指责精英阶层享受空调的便利,却限制公众的使用。
然而,法国生态部长阿涅丝帕尼耶-吕纳谢反驳称,空调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碳排放,与欧盟的减排目标相冲突,主张通过建筑隔热改造和城市绿化等方式降低气温,避免对空调的依赖。
这一争论反映出正在经历越来越频繁高温压力下的欧洲,同时面临能源危机和碳中和目标的双重挑战。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李勇指出,欧洲空调普及率极低,德国仅3%,法国约5%,南欧约40%,远低于美国的90%和中国的60%。这种差异既有历史原因,也受到严苛法规、高昂成本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许多欧洲国家,建筑的严格保护条例让很多居民无法安装外机,审批流程动辄耗时数月。即便审批通过,空调设备本身价格不菲,购置和安装费用加起来往往超过3000欧元,对于存款率较低的欧洲家庭而言是一笔较大的一次性支出。
欧盟正面临实施碳中和承诺的2035年适应战略关键时期,令各国政府在推广空调时更加谨慎。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电力供应紧张。过去,欧洲社会长期把空调视为“奢侈品”,在过去气候温和的年代,这种观念并未引发太多争议。但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热浪频率和强度不断上升,空调需求正迅速增长。
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欧洲政策与能源分析团队负责人艾萨克莱维(Isaac Levi)告诉澎湃新闻,自1990年以来,欧洲空调数量翻了一倍,制冷需求增长了四倍,尤其在北欧地区尤为明显。预测显示,到2050年,欧洲空调安装量可能再增长三倍。
这种趋势正加剧全球变暖的“螺旋上升”效应:更多空调使用导致更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反过来推高气温,引发进一步的制冷需求。“空调的制冷原理本身会把热量排入城市,导致夜间温度升高,强化热岛效应,并对电网造成巨大压力。”莱维说。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目前全球约有20亿台空调,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的7%,到2050年,这一数字或增长至超过50亿台,排放翻两倍。
面对这一困境,李勇认为,完全抵制空调已不现实,但短时间盲目普及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能源和气候危机。如何在保障人们生命与健康权与坚持气候目标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欧洲各国亟须解决的难题。未来,优先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推广高效节能空调和优化建筑设计,或许是折中的出路。
与此同时,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更根本的办法是采取多层面的措施预防高温。欧洲的老旧建筑多为冬季保温设计,夏季隔热性能较差,大规模改造和被动式降温技术推广势在必行。
李勇认为,能源基础设施也需同步升级。尽管2025年6月,太阳能首次超过所有其他能源成为欧盟最大电力来源,但极端高温下可调性的电源依然不充分,电网稳定性和可靠性仍十分脆弱。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分时电价等需求管理手段将成为应对空调负荷激增的关键。若措施不足,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重启燃煤电厂来维持供电。
公共卫生体系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富人可以避暑旅行或安装空调,而穷人只能硬扛,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完善高温健康预警系统、扩大公共降温中心覆盖、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成为各国政策重点。意大利今年夏天甚至为中暑激增的患者搭建了临时分诊帐篷,反映出医疗系统应对能力的紧迫短缺。
高温同样冲击了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雅典卫城、埃菲尔铁塔等热门景点因酷暑频繁关闭,铁路和公路也因高温而变形软化。南欧多地还面临严重干旱,被迫限制游客用水。未来旅游和交通设施的耐热改造,以及水资源管理,都将成为气候适应策略的重要部分。
在莱维看来,要缓解持续的高温威胁,必须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提升城市和基础设施的韧性。他呼吁欧洲各国加快建筑翻新、绿色屋顶和反射表面的应用,建立高温预警和“气候庇护所”网络,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安全。同时,推动热泵、清洁能源发电和竞争性电价的结合,既是气候行动,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
“欧洲关于空调的争论目前来看只是全球气候适应的局部性问题。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极端天气,人类已然不能再等。全球必须团结起来,加快剔除各种不利于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性干扰,共同构建绿色低碳节能技术与装备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李勇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